新闻中心
联系我们

东明县长兴村庄落往事|陈庄行政村


来源:欧宝体育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28 02:06:35

  陈庄行政村辖陈庄、郭庄、单庄三个自然村。三村旧址在黄河滩区,坐落东明县城西南21公里处,2004年全体迁至6号新村,西望黄河大堤。现有468户,1924人;犁地1207亩。

  据《长垣县志》、《东明县志》记载,三村清末属长垣县大张里;民初属长垣县六区;1941年属东垣县一区;1947年属东明县一区;1958年属刘楼公社;1963年改属长兴集公社(乡)至今。

  陈庄现有居民63户,186人;犁地240亩。据《陈氏族谱》记载,清康熙元年(1662年),陈氏祖从长垣县陈墙里迁来建村,以姓氏命名为陈庄。陈姓现有57户,161人;朱姓6户,25人,1959年从本县沙窝乡西马兵营迁来。1972年至1975年,该村陈洪全、陈新来、陈茂田、陈章玉4户,7人移居新疆。

  旧社会,陈庄是个偏远荒芜的小村,户缺乏三十,人不到全家。全村300亩犁地多会集在几户地主手里,大都农户靠给地主当长工、打短工养家糊口,有的终年奔走在逃荒要饭的路上,还有的靠耍手艺、做小生意唐塞度日。乡民陈洪录、陈洪海合伙开铁匠炉打制耕具,政府怕他们打造兵器,竟勒令掀炉息火。陈庄的贫雇农长时间生活在衣不遮体、食不裹腹的啼饥号寒之中。

  陈庄村小人少,解放后二十多年间没有校园,学龄儿童到郭庄小学就读。1972年由大队筹资,在陈庄办联中一处,新建校舍14间,教师20名,学生200余名。1982年黄河漫滩,校舍坍毁,师生搬到李老家避水台上课达一年半。1984年春,乡教委把陈庄联中合并到长兴集乡十一中。康复高考以来,全村有11名大中专毕业生,其间本科生4名。

  解放前,该村弹尽粮绝,小病靠土方,大病无钱治,许多人被病魔夺去生命。解放后村里树立卫生室,乡民陈风书当赤脚医生,他拿手中医,常常用中草药给乡民看病,疗效显著。很受大众欢迎。1976年,陈风书调刘楼医院。赤脚医生改由郭留生、曹炳臣担任。2005年。乡民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,住院治疗可享受1至3万元报销。

  陈庄人泾渭分明,具有荣耀的革新传统:陈永德1933年参与我国,常冒着生命危险侦查敌情,传送情报。其长子陈仕忠受父亲影响,1938年入党,跟从父亲做党的地下联终作业;次子陈华南曾任赵同志的警卫员,南仨北战,机智勇敢,维护领导安全。1940年春,赵同志在黄堌庙院掌管举行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会议,有奸细告密,日军忽然把庙院围住,地下党员蒋伯昌当即告诉开会人员从地道搬运。陈仕忠受命带区队前来突围,开枪引走日军,边打边撤,保护与会人员脱险。

  1938年,陈庄乡民陈凤朝、陈凤安、陈凤岐等相继入党,村里成立了农会、枪班、妇救会、儿童团等大众组织,各项革新活动展开的轰轰烈烈,遭到县抗日民主政府的赞誉。1949年进行土地改革,依照政府规则,将地主的土地、产业分给缺地少房的农户。全村贫雇农心花怒放,处处听到: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,解放区的公民好喜欢,解放区的太阳永久都不或许落,解放区的歌声永久唱不完……解放后,陈庄虽小,但一直是高级社、生产大队、行政村驻地。在各项作业中陈庄总是走在最前列,处处起模范带头效果。高级社时期,陈庄就办起缝纫社、铁匠铺、木业铺、自行车修理部、烟酒副食杂货铺等,像个小集镇。农业学大寨运动中,乡民发扬愚公移山精力,平坦土地200亩,打机井2眼,粮食产量首先跨《大纲》,县、乡屡次在这儿举行现场会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该村又首先实施农业生产责任制,一手抓农业,大搞农田基本建造,2006年小麦、玉米亩产双双过千斤;一手抓副业,全村有50多人终年在外务工经商。乡民陈成功在曹县普连集办起木材加工厂,产品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区域,年获利100多万元。乡民陈庆伟在陆圈镇办起大型粮食收买站,年获利30多万元。

  2004年陈庄人搬进六号新村。新村大街平坦,房舍规整,标准齐截,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夸姣图景。2007年在任人事处处长的陈洪礼,心系乡里,谋福乡梓,自动捐款28000元,为新村修起250米下水道,上铺盖板,使村庄愈加清洁漂亮。

  郭庄旧址坐落东明县城西南的黄河滩区,东傍黄河大堤。现已悉数搬迁到黄河大堤以东,分4片寓居,总称郭庄,是长兴集乡政府所在地。现有313户,1351人;犁地589亩。

  据史料记载,蒋氏祖字安,浙江绍兴人,于北宋景祜二年(1035)中进士,在华夏任知州31年。宋治平二年(1065年)秋,宋英宗私访华夏,知晓蒋知州很受民众拥护,回朝下旨调他进京,元丰八年(1085)官居三品。告老辞朝后,回到华夏落户,置地双千顷,高楼高耸,立庄名为蒋楼。

  据《郭氏族谱》记载,明永乐年二年(1404),郭氏祖从山西高平县迁至本县小井乡郭庄。后七氏祖雨清辗转到蒋楼寓居。因郭氏人丁兴旺,村名演变为郭庄。该村现有乡民分属5姓。其间,郭姓268户,1179人;蒋姓35户,130人;李姓3户,16人,解放前从本县沙窝乡谢寨迁入;陈姓4户,16人,解放前从本乡毛店迁来;曹姓3户,10人,民国时期从河南滑县迁来。1951年至1978年,移民、支边全村有10户、27人迁出。

  郭庄系革新老区,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英雄人物辈出。乡民蒋伯昌1932年在寿圣完小读书时参与我国,任地下党联络站负责人,与战友梁子庠、段琴堂等人一同传递情报,隐秘开展党员,组织大众展开抗日救亡奋斗。在他的教育下,其次子蒋守信、三子蒋守礼和陈庄、郭庄乡民陈凤朝、郭广荣等15人先后入党。从此,蒋伯昌全家投入革新。蒋守礼先下一任村党支部书记、农会长、区锄奸团长等职。蒋守信先后参与大杨湖、留光、考城、长垣、东明集等战役。在大杨湖战役中,蒋守信和父亲蒋伯昌均立一等功,冀鲁豫边区政府通令嘉奖。其妻李喜兰任村妇救会主任,蒋伯昌配偶先后救助过16名革新同志。

  蒋伯昌屡次变卖家产,援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。1937年,曾一次向抗日前哨块,遭到抗日民主政府的赞誉。其祖父不理解蒋伯昌的义举,说他是败家子,撵出家门。蒋伯昌到黄堌庙院栖息,便以当道徒为保护,持续从事党的地下联络作业。

  郭庄是革新根据地,八路军伤病员常在这儿调理。1940年秋天,因为奸细出卖,5名伤病员和10多名大众被敌人抓去,伤病员悉数壮烈牺牲。虽然敌人张狂屠戮,但郭庄乡民的革新斗志愈加刚强。村里成立了以郭聚存为首的红枪会,以郭荣选为团长的儿童团,以曹正、李喜兰为主任的妇救会。有枪10多支,不断冲击敌人的嚣张气焰,鼓动了革新大众的斗志。

  1947年4月20日黄昏,蒋伯昌在家中招集党员开会,因叛徒告密,被徐集镇部派兵围住,寡不敌众被捕。在酷刑逼供中,蒋伯昌等宁死不屈,痛斥强敌。敌人黔驴之技,丧尽天良,于第二天清晨将蒋伯昌父子和员郭广荣(时任区公安员)、郭水宾(时任村长)等4人,在徐集西头一坑活埋。

  1948年春,我军大部队从河北凯旋归来。东明县政府一科和刘楼区委在郭庄举行悼念大会,追认蒋伯昌、蒋守信父子为革新勇士,并当场奖给李喜兰黄牛3头,作为烈属抚恤金。会上,李兴华政委抱起勇士遗孤蒋守真,为其更名为蒋改运,以表明对革新先烈的思念和留念。

  郭庄人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。解放前村内有私塾一处,郭殿选任教,学童10名。解放后,村里全力开展教育事业。1953年兴办郭庄小学,有学生86人。1956年秋后扩建,学生120名。1982年秋洪水漫滩,部分校舍坍毁,灾后重建校舍14间,在校生145名。1996年,黄河再次漫滩,在上级赞助下,将校园搬出滩区,建起了标准化的陈庄小学,12个教学班,教师20多名,学生500多名。长兴集乡榜首初级中学也在该村,学生2000名,任课教师100多名:该校教学质量高,比年被评为市、县教育系统先进单位,为国家培育许多优秀人才。乡民郭晓强现为山东美协会员,著作屡次参与国内外美展并获奖;1997年12月在香港“收藏家画轩”举行个人画展,现任北京楚风文明传媒中心艺术总监。乡民郭之瑞在华北水电大学获学士学位,现任成都水电勘测设计院九寨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。郭少华现在山东省环保设计院任工程师。

  郭庄是出名的戏剧之乡,东明县大平调的发源地之一。早在20世纪20年代,村里就有大平调小窝班,后开展为大平调剧团。解放后剧团正规化,导演、道具、乐器、服装完全,其代表剧目《铡美案》、《收姜维》、《困河东》等演遍黄河两岸。青年艺人郭凤菊1959年遭到时任文明部长田汉的接见。陈秋荣成为菏泽市大平调剧团的主干艺人。

  郭庄蒋氏宗族前史源源不绝。原有辽代咸雍帝颁布的圣旨一道,掩盖在蒋家祖碑主楼上,1947年蒋伯昌家房子被烧时焚于火中。清嘉庆元年(1796),蒋家四门共有地9800亩,散布在商丘、开封、安阳、新乡、济宁等地。后逐渐式微,到1946年已所剩无几。现蒋氏六代传人蒋守真存放着蒋家清代、民国时期的方单近百份。

  1933年黄河爆发“黑炭水”,洪水往后,在该村堤东留下积水面积45万平方米的“潭窝坑”。坑水呈暗绿色,莫测高深,经年不竭。水浅处浮萍、杂草丛生,鱼鳖虾蟹成群聚窝,尤以团鱼居多,故俗称“老鳖坑”。该坑的奇特现象出名方圆百里,曾是东明一大景象。

  郭庄犁地人均缺乏4分,地形低洼,农业收入甚微,大众生活寸步难行。为糊口度日,乡民便在“潭湾坑”上做文章。解放前有不少人以捕鱼捉鳖为生,有打鱼小舟20多艘,鱼网30多张,鱼叉、鱼罩、钝钩等各种捕鱼东西完全。单舟日捕鱼量80多斤,以草鱼、鲫鱼、白条、庖丁、鲶鱼居多,伴有鲤鱼、团鱼、大虾小蚌,泼泼出网,煞是喜人。乡民郭东林是捕鱼能手,常常抓住几十斤的大鱼。

  “潭窝坑”周围、大堤两旁、村东堤沟河两岸芦苇丛生,兔子许多,该村有40多户以“打跑”为业。有猎枪50多杆。猎手们迎风冒寒,早出晚归,有的扛枪带犬独自巡狩,有的三五结伴合围包剿。猎物一经发现,大多劫数难逃。打猎高手郭春玉、郭遂柱一天能猎获20多只,少者也在10来只。所获猎物,有的全体卖给开封天马行的收买商贩,有的自己宰杀。传闻兔头能助产妇下奶,有时一个兔头能换到3升黑豆。全年下来,一杆猎枪的收入非常可观。这些猎手、猎枪在混乱不安的年月发挥了震撼效果。1942年秋末,一股日寇沿堤向南侵略,传闻前边是郭庄村,便望而生畏。当地的土匪顽杂都不敢得罪郭庄。

  郭庄乡民素有逮鹌鹑、玩鹌鹑的传统习气,既是一项文娱,也可换些小钱。每到秋末冬初,许多人五更天起床,三五人一班,扛着丝网,拎着“老镲”(训练好的公鹌鹑)笼子,便趟着露珠下地逮鹌鹑。把网簸箕形撒在棉花棵上,“老镲”笼子插在地中心,人蹲在一旁吹牛角哨子,诱使“老镲”呜叫,便可引来过路的鹌鹑。天明时合围逐撵,待到网下时,一齐着手,就可以逮住“白堂”、“小雏”、“茬子”等不同年纪的鹌鹑。好的留下训养,差的到集市上换几升粮食。村里常有斗鹌鹑的局面,围观者甚多。两边把训练好的鹌鹑放在一个大罗圈里,相互叨斗,多者能斗百嘴,少者三两嘴。人们连连为胜者叫好,败者感到丢面子,悻悻收场。现在还有些年过花甲的白叟“把鹌鹑”自乐。

 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郭庄人充沛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,以农为本,多种运营。现在,全村外出经商的400余人,年创收入500多万元。长兴集乡政府、长兴中学驻在该村,带动了经济开展和文明昌盛。大街两边各种店肆树立,日用百货琳琅满目,货摊济济满满,书店、报亭举目皆是。郭庄人富而思源,富而思进,正逐渐跨上经济开展的快车道。

  单庄旧址在黄河滩区,东靠黄河大堤,2004年迁到6号新村。现有92户,387人;犁地378亩。

  据《东明县地名志》记载,清乾隆元年(1736)单氏从本县刘楼镇单庄迁来建村,沿袭原村名至今。该村现有乡民分属8姓。其间,单氏12户,46人;麻姓从长垣县迁来,24户,96人;王姓从本县马头镇朱岗寺迁来,18户,76人;高姓从本乡高庄迁来,17户,73人;段姓从本乡辛庄迁来,8户,32人;陈姓从本乡毛店迁来,4户,24人;赵氏从河南民权县迁来,6户,24人;阎姓从本县焦园乡阎楼迁来,3户,16人。1972年,该村王富华一家移民新疆。

  解放前,单庄犁地较少,地形低洼,秋季易涝,加上黄河漫滩,十年九不收,大众度日困难。尤其是1933年6月黄水暴升,平地水深丈许,村内房倒屋塌,产业漂没。洪水往后,遍地稀泥,大众无家可归。旧官府有眼如盲,漠不关心。乡民无吃无住,10多户投亲靠友,30多户携儿带女,离乡背井,逃荒要饭。

  解放后,这个缺乏百户的小村庄,在党的带领下,团结一致,齐心协力,大搞农田基本建造,挖沟修渠,平坦土地,生产条件不断改进,生活水准不断提高。实施农业生产责任制后,农林牧副商五业俱兴,蒸蒸日上。2006年小麦亩产850斤,玉米亩产超越900斤。现有杨树丰产林40亩,四旁栽树18000棵,枝繁叶茂,成材在望。堤沟河里杂草丛生,养牛养羊广泛各家各户。乡民王建法、单新利养牛年收入2万多元。高新根养羊年获利3万余元。席聚卯租借任庄土地13.7亩,建厂房34间,运营槐木板、杨木板,加工胶合板,年获赢利3二万元。麻聚轩组成供水施工队,在郑州、开封、濮阳等地运营地下管道,年创利100多万元。

  2003年,黄河漫滩,单庄遭受水灾,在危险之际,中心、国家主席亲临该村观察灾情,到乡民麻聚轩、段进喜、麻聚喜家中心寒问暖,每户给慰劳金1000元。鼓舞乡民打败困难,开拓进取,建造夸姣家乡:单庄人心潮澎湃,热血沸腾,对无限感激。的说话像指路明灯,照亮了单庄人行进的方向。国务院副总理及省、市、县首要负责同志,也先后到该村慰劳,发放面粉、衣被、帐子等赈灾物资,单庄人深受鼓动,对党和国家的关心充溢无限感激之情,又一次感受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胜。

  到该村观察灾情的音讯在新闻媒体发布后,单庄收到许多全国各地发来的慰劳信和慰劳电。江苏省一麻氏非公有制企业来电话问要阐明,要开车送来,被村委会婉言谢绝:泰安市一残疾农人,露宿风餐来到该村,将卖马铃薯的400元发给20户乡民。这种扶危济贫,乐善好施的精力,使单庄人深受感动,难以忘怀,进一步体验到一方有难、八方援助的社会主义风气。

  2004年,单庄居民搬到堤东国家协助建造的六号新村。新屋新院新面貌,单庄人完全告别了频遭水患的前史。乡民们无比激动地说:“爱公民,趋利避害建新村。迁安成绩垂千古,滩民代代报党恩。”